-
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与防治
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为鸭疫里默氏杆菌,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鸭、鹅、火鸡等多种禽类的一种常见的急性、接触性、败血性传染病。由于该病的高死亡率、高淘汰率,已成为养鸭业经济损失的重要疫病之一。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,春冬季较多发。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天~3天,有时可长达7天。主要侵害2周龄~7周龄幼鸭,呈急性或慢性经过。 症状表现 病鸭以淡绿色水样腹泻,运动失调,行走不稳,栽跟斗,双脚麻痹,头颈后仰...
-
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特点
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氏杆菌病,原名鸭疫巴氏杆菌病,各品种、性别、日期的鸭均可感染,主要侵害2~3周龄的雏鸭,发病率常高达90%以上,死亡率5%~75%不等。本病往往与鸭大肠杆菌病混合或并发感染。特征是发生纤维素性心包炎、肝周炎、气囊炎、腹膜炎等。 1.病原 本病病原鸭疫里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的小杆菌,无芽孢,无运动性,大部分细菌呈两极浓染。本菌血清型复杂,国际报道有21个血清型...
-
鸭传染性浆膜炎病原菌对几种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
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综合征,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。主要特征为纤维素性心包炎、纤维素性肝周炎、纤维素性气囊炎以及干酪样输卵管炎和关节炎。该病主要侵害2~7周龄小鸭,尤以2~3周龄雏鸭最易发生,其中以番鸭较多。在受污染的鸭场,感染率和死亡率较高,是肉鸭养殖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。鸭疫里默氏杆菌由于其血清型复杂,菌苗免疫效果欠佳,因此药物防治成为重要手段...
-
鸭传染性浆膜炎有药治
淮安市清浦区来电话反映,今年他第一次养鸭,共养了16000只肉鸭,目前已有40日龄,体重1~1.5公斤。近期下雨后部分鸭发病,病鸭体温升高、软瘫、相互啄羽、拉稀、气喘,死时脖子伸长,剖检有脑膜出血现象。一般病程2天以上。他问,鸭子得了什么病,怎么防治。 据江苏省农科院兽医所家禽病防制组李银博士分析,鸭子可能得了传染性浆膜炎,确诊还须进行病原分离鉴定。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...
-
鸭传染性浆腹炎的防治
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,是侵害雏鸭(雏鹅)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。其特征是发生纤维素性心包炎、肝周炎、气囊炎及关节炎。随着养鸭业的迅猛发展和禽产品贸易的扩大,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,且易发难治,已经成为制约养鸭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。控制和消灭本病,对于促进养鸭业的快速发展意义重大。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,谈谈对该病防治工作的体会。 病原:本病的病原体为鸭疫巴氏杆菌...
-
鸭人工孵化的温度条件
温度是胚胎发育的首要条件,必须严格正确的掌握。因为只有在适宜的孵化温度下,才能保证蛋中各种酶的活动和胚胎正常的物质代谢,从而保证胚胎生长发育的正常。发育中的胚胎对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最敏感,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,胚胎才能正常发育并按时出雏。一般情况下,孵化温度保持在37.8℃,出雏温度在36.9℃左右,即为胚胎的适宜温度。温度过高、过低都会影响胚胎的发育,严重时会造成胚胎死亡。一般讲,温度高...
-
鸭产蛋量增多法
保持鸭舍温度搞好鸭舍清洁卫生亩用塑料薄膜扣在鸭舍外活动场上,以提高舍内温度。 保证光照时间促进鸭子多产蛋,每天夜间用灯光给鸭补充5~6小时光照时间。 适当给鸭喂猪油40~50只鸭子每天喂100克猪油,可提高饲料热量,使鸭多产蛋...
-
鸭习性的昼夜变化规律
鸭的生活环境昼夜交替变化,受此影响,鸭的某些习性也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昼夜变化规律。顺应这种变化规律,搞好鸭饲养管理。 一、鸭采食的昼夜变化规律自然光照下,鸭群在一昼夜内有3个采食,分别在早晨、中午和晚上。 饲养管理:鸭群在黎明食欲特别旺盛,此时喂饱、喂好可使鸭子增膘长肉特别快;放牧应在鸭子早、中、晚3次采食高峰时进行,其他时间让鸭群休息或将其赶入水中,劳逸结合。如需饮水给药或拌饲给药...
-
鸭丹毒的防治
鸭丹毒是猪丹毒杆菌引起的鸭急性传染病。猪丹毒杆菌的抵抗力不强,在50℃15分钟、70℃5分钟可被杀死,1%漂白粉、3%克辽林、0.1%升汞、1%苏打水、5%石炭酸等5~15分钟可杀死本菌。 1.症状 病鸭体温升高到43.5℃,精神萎顿、停食,羽毛松乱和出现下痢,呼吸急促,常于2~3天内死亡。 2.防治 鸭场与猪场的距离不宜太近;一旦发现病鸭应立即隔离治疗;鸭场的场地、用具应经常消毒...
-
鸭临床常用药物解毒药类-二巯基丙醇
性状:本品为无色或几乎无色易流动的澄清液体。有类似蒜的臭味,溶于水,便水溶液不稳定,极易溶于乙醇、甲醇或苯甲酸苄酯中。 作用与用途:本品是一种竞争性解毒剂。在体内与金属和类金属离子结合,形成无毒,难以解离的络合物,并能将己与酶系统结合的金属离子夺取,从尿中排出而起解毒作用。临床上常用于砷、汞、铜、锌、铋等金属中毒的解毒。此外本品尚有减轻锑剂的毒性及镉对机体的损害作用...